English

双台河黑嘴鸥七年增长一千五百只

1999-07-04 来源:光明日报 通讯员 刘德天 我有话说

本报讯(通讯员刘德天)9年前,一条消息震惊世界——在中国辽宁双台河口找到了濒危物种黑嘴鸥繁殖地,揭开了世界百年未解开之谜。9年后的今天,又一条消息令人惊喜——人类对黑嘴鸥生物学特性与保护对策研究取得了可喜成就,找到了一条拯救黑嘴鸥的有效途径。

黑嘴鸥为世界珍禽、濒危物种,曾载入国际鸟类联盟的《红皮书》。是中国特产鸟类,被誉为“中国的瑰宝”。

1989年5月22日,辽宁鸟类研究中心的梁余和张跃文在盘锦市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从事湿地鸟类调查时发现了黑嘴鸥的2个巢、4枚卵。他们写信给征集黑嘴鸥信息的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的鸥类专家梅伟义。1990年5月,中外专家联合在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考察,发现大面积黑嘴鸥巢区,找到了黑嘴鸥的卵、雏,采到了繁殖地的动植物标本,从而揭开黑嘴鸥繁殖地这一百年未解之谜。这一消息经媒介传播,曾轰动海内外。

199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我国政府签订了共同保护黑嘴鸥的协议,这是自双方继保护大熊猫、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之后的又一合作项目。

在世界最大面积的黑嘴鸥繁殖地——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内,由于辽河三角洲国家重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特别是防潮堤的修建,将滩涂与潮间海滩分割开来,使这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对黑嘴鸥的繁殖极为不利。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黑嘴鸥种群和繁殖地的保护,进而达到维护其种群的生存与发展,拯救世界濒危物种的目的,原国家林业部于1995年将“黑嘴鸥生物学特性与保护对策研究”列为行业重点项目。此项目由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持,辽宁省林业厅、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景观生态室、河北省秦皇岛鸟类环志站共同完成。

在长达3年多的时间里,科研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以严细的态度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针对黑嘴鸥的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迁徙规律和生物学特性、种群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对策等进行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表明:黑嘴鸥是一种典型的滨海滩涂鸟类,其生存环境完全依赖于滩涂海域,取食潮间带滩涂的蟹类、鱼、虾、贝类和沙蚕等;它又是一种进化较为古老的鸟类,它对原始滩涂的依赖性也是它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这些年来采取架设电网防御狐狸、猛禽等天敌,在防潮堤外建筑人工繁殖岛等保护措施,使双台河口保护区内的黑嘴鸥由1991年的1200只发展到1998年的2700只,7年增长1500只。

课题组提出:黑嘴鸥仅栖息于沿海河口滩涂湿地,目前这些区域正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如围海造田、修建虾蟹田、石油开采、人为活动干扰等。在较大程度上不利于黑嘴鸥种群的生存与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尽力保护好黑嘴鸥赖以生存的海滨湿地生态系统,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应保留一些原始的沿海滩涂,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如人为控制植被,建筑人工繁殖岛,为黑嘴鸥提供新的适宜繁殖地,防治环境污染和渔业的过度捕捞等。

国内一些具国际水平的鸟类专家认为,该课题首次对黑嘴鸥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首次提出影响黑嘴鸥生存繁衍的环境因子以及应采取的保护对策。特别是人工岛的建立,为黑嘴鸥的繁殖地创造一个新的生活空间,对保护黑嘴鸥作出了新的贡献。关于黑嘴鸥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保护对策填补了国内外的许多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